姜子牙
约前1156年—约前1017年
主要成就
- 辅佐周武王灭商建周
- 建立齐国,开发山东半岛
- 著有《六韬》军事著作
- 被后世尊为"兵家鼻祖"
人物简介
姜子牙,姜姓,吕氏,名尚,字子牙,号飞熊,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韬略家。他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轰轰烈烈,在72岁时垂钓渭水之滨,遇见周文王姬昌,被拜为"太师",尊称太公望,成为首席智囊,辅佐姬昌建立霸业。
周武王即位后,尊为"师尚父",成为周国军事统帅。公元前1046年,他辅佐武王伐纣,牧野之战大败商军,灭亡商朝,建立周朝。随后被封为齐侯,定都营丘,成为齐国的缔造者和齐文化的创始人。
姜子牙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奠基人之一,其军事思想集中体现在《六韬》一书中,对后世的军事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。历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其为兵家鼻祖、武圣、百家宗师,被民间广泛传颂。
孙武
约前545年—约前470年
主要成就
- 著有《孙子兵法》十三篇
- 辅佐吴王阖闾称霸诸侯
- 柏举之战大败楚国
- 其军事思想影响深远
人物简介
孙武,字长卿,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,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、战略家,尊称"兵圣"或"孙子",被誉为"百世兵家之师"、"东方兵学的鼻祖"。
孙武因齐国内乱投奔吴国,经伍子胥举荐,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,受到重用为将。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,占领楚国都城郢城,几近覆亡楚国。
孙武所著《孙子兵法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,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,被誉为"兵学圣典"。全书共十三篇,系统地总结了战争的基本原则和战术策略,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,不仅对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,而且在现代军事、商业、管理等领域也被广泛应用,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经典文献。
孙膑
战国时期
主要成就
- 著有《孙膑兵法》
- 指挥桂陵之战(围魏救赵)
- 指挥马陵之战大败魏军
- 继承和发展孙武军事思想
人物简介
孙膑,本名孙伯灵,是孙武的后代,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。他曾与庞涓同学兵法,后庞涓成为魏国大将,因嫉妒孙膑才能,将其骗至魏国,处以膑刑(割去膝盖骨),故名"孙膑"。
孙膑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,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,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,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,奠定了齐国的霸业。其中,桂陵之战中创造的"围魏救赵"战术成为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。
孙膑继承并发展了孙武的军事思想,著有《孙膑兵法》一书。该书主张"战胜而强立,故天下服矣",强调战争的重要性;同时重视战争规律,提出"形胜"思想,强调创造有利态势以取胜。《孙膑兵法》与《孙子兵法》一脉相承,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基础。
吴起
前440年—前381年
主要成就
- 创建"魏武卒"精锐部队
- 在魏国期间"与诸侯大战七十六,全胜六十四"
- 在楚国推行变法,增强国力
- 著有《吴子兵法》
人物简介
吴起,战国初期著名军事家、政治家、改革家,兵家代表人物。他一生历仕鲁、魏、楚三国,通晓兵家、法家、儒家三家思想,在内政和军事上都有极高成就。
在魏国时,吴起担任西河守,创建了著名的"魏武卒"重装步兵部队,与诸侯大战七十六次,全胜六十四次,其余平手,为魏国拓地千里。他曾以五万魏军击败五十万秦军,创造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奇迹。
后来吴起投奔楚国,被楚悼王任命为令尹,主持变法。他整顿吏治,废除世袭特权,强兵富国,使楚国国力大增,向南平定百越,向北抵挡住魏国进攻,向西征伐秦国,一度使楚国成为战国强国。
吴起所著《吴子兵法》与《孙子兵法》齐名,合称"孙吴兵法",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军事著作。书中强调"内修文德,外治武备",注重军队建设和战争准备,对后世军事思想影响深远。楚悼王去世后,吴起被旧贵族杀害,变法随之失败。
白起
?—前257年
主要成就
- 伊阙之战大破韩魏联军
- 鄢郢之战重创楚国
- 长平之战坑杀赵军45万
- 为秦国统一奠定基础
人物简介
白起,又称公孙起,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人,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、秦国名将,与廉颇、李牧、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,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。
白起一生经历大小七十余战,从无败绩,是中国历史上战功最辉煌的将领之一。他善于分析敌我形势,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,尤其擅长歼灭战。伊阙之战中,他以少胜多,大破韩、魏、东周联军,斩首二十四万;鄢郢之战,他率军伐楚,攻克楚国都城郢城,重创楚国实力;长平之战是他军事生涯的巅峰,他率领秦军击败赵国主力,坑杀赵军四十五万,彻底削弱了当时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赵国。
据史料记载,白起一生共歼灭六国军队约一百六十五万,为秦国东进中原、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。因战功卓著,他被封为武安君。然而,由于功高震主,加上与范雎等大臣的矛盾,白起最终被秦昭襄王赐死。尽管白起在历史上因杀戮过重而有"人屠"之称,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辉煌战绩,使其成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。
项羽
前232年—前202年
主要成就
- 领导反秦起义,推翻秦朝
-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大败秦军
- 分封诸侯,自立为西楚霸王
- 创造多次以少胜多的战例
人物简介
项羽,名籍,字羽,秦末下相人,楚国名将项燕之孙,中国古代杰出军事家,以勇武闻名的军事统帅,史上称为"西楚霸王"。
秦末爆发农民起义,项羽随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反秦。项梁战死后,项羽率军渡河救赵,在巨鹿之战中,他破釜沉舟,以非凡的勇气和决心大败秦军主力,摧毁了秦朝最后的军事力量,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。此战后,项羽成为诸侯联军的统帅,威震天下。
秦朝灭亡后,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,自立为西楚霸王,定都彭城。随后与刘邦展开了长达四年的"楚汉战争"。项羽英勇善战,个人武力超群,创造了多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,如彭城之战中,他以三万骑兵大败刘邦五十六万联军。
然而,项羽在政治上缺乏远见,刚愎自用,不善用人,最终在垓下之战中被刘邦联军击败。突围至乌江后,他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,拒绝渡江,力战而亡,年仅31岁。项羽的悲剧人生和英雄气概被后世广泛传颂,成为中国文化中"悲情英雄"的典型代表。
韩信
?—前196年
主要成就
- 辅佐刘邦建立汉朝
- 明修栈道,暗度陈仓
- 背水一战大破赵军
- 十面埋伏击败项羽
人物简介
韩信,淮阴人,西汉开国功臣,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、战略家,与萧何、张良并称为"汉初三杰",被后人奉为"兵仙"、"神帅"。
韩信早年家贫,曾受胯下之辱。秦末战乱中,他先投奔项羽,未被重用,后经萧何举荐,被刘邦拜为大将军。在楚汉战争中,韩信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,他率军出陈仓、定三秦、擒魏、破代、灭赵、降燕、伐齐,直至垓下全歼楚军,无一败绩,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汗马功劳。
韩信的军事思想和指挥艺术极为高超,创造了许多经典战例。"明修栈道,暗度陈仓"展现了他的奇谋妙计;"背水一战"体现了他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胆识;"十面埋伏"则显示了他对大规模战役的掌控能力。他还著有《韩信兵法》三篇,可惜已失传。
汉朝建立后,韩信被封为楚王,后贬为淮阴侯。因其功高震主,遭刘邦猜忌,最终被吕后与萧何合谋,以谋反罪名诛杀于长乐宫钟室,并被夷三族。"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"的典故便源于此。尽管结局悲惨,但韩信的军事才能和战绩在中国军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卫青
?—前106年
主要成就
- 龙城大捷,打破匈奴不可战胜神话
- 七战七胜,收复河朔、河套地区
- 漠北之战大败匈奴主力
- 为汉朝开拓北部疆域
人物简介
卫青,字仲卿,西汉河东平阳人,汉武帝时期著名将领,杰出的军事家,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,霍去病的舅舅。他出身卑微,曾为平阳公主家奴,后因卫子夫得宠而进入仕途。
卫青是汉武帝时期对匈奴作战的主要将领之一,他前后七次率军出击匈奴,均取得胜利,创造了军事史上的辉煌战绩。公元前129年,卫青率军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,首战告捷,打破了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,这是汉朝对匈奴的第一次重大胜利。
此后,卫青在河南之战中击败匈奴楼烦王、白羊王,收复了河南地(今河套地区),设置朔方郡,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直接威胁。在漠北之战中,他与霍去病分兵出击,大败匈奴主力,迫使匈奴远遁,从此"漠南无王庭",基本解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军事威胁。
卫青不仅军事才能卓越,而且为人谦逊,不居功自傲,善待士卒,深得部下拥戴。他因功被封为大司马大将军、长平侯,与霍去病共同执掌汉朝军权。卫青的崛起,标志着汉朝对匈奴战略从防御转向进攻的重要转折,为汉朝开拓北部疆域、保障边疆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霍去病
前140年—前117年
主要成就
- 两次河西之战大破匈奴
- 漠北之战封狼居胥
- 打通河西走廊,开辟丝绸之路
- 首创闪电战和迂回战术
人物简介
霍去病,西汉河东平阳人,杰出的军事家,卫青的外甥,汉武帝时期对匈奴作战的主要将领之一。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少年英雄,以英勇果敢、用兵灵活著称。
霍去病17岁时便随卫青出征匈奴,率八百轻骑深入敌境数百里,斩杀匈奴两千余人,因功被封为冠军侯。19岁时,他两次率军出击河西走廊,大破匈奴浑邪王、休屠王部,歼敌四万余人,俘虏匈奴王及贵族百余人,收复河西走廊,为汉朝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。
公元前119年,21岁的霍去病与卫青各率五万骑兵,深入漠北,寻歼匈奴主力,史称漠北之战。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,大败匈奴左贤王部,歼敌七万余人,并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,在此举行了祭天封礼,这就是后世武将极为推崇的"封狼居胥"。经此一战,匈奴远遁,漠南无王庭。
霍去病用兵灵活,注重方略,不拘古法,善于长途奔袭、快速突袭和大迂回、大穿插作战,是中国古代闪电战的创始人。汉武帝曾为他建造府邸,他却说出了"匈奴未灭,何以家为"的千古名句,展现了崇高的爱国情怀。可惜天妒英才,霍去病在24岁时便因病去世,汉武帝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,将其墓修成祁连山的形状,以纪念他的赫赫战功。
李靖
571年—649年
主要成就
- 辅佐李渊、李世民建立唐朝
- 南平萧铣、辅公祏
- 北灭东突厥
- 西破吐谷浑
- 著有《李卫公兵法》
人物简介
李靖,字药师,隋末唐初雍州三原人,唐朝杰出的军事家、政治家,唐朝开国功臣之一,被封为卫国公。他出身官宦世家,自幼熟读兵书,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。
隋末天下大乱,李靖最初效力于隋朝,后归降唐朝,成为李世民麾下重要将领。他为唐朝的建立和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,先后率军平定了南方的萧铣政权和辅公祏叛乱,统一了江南地区。
唐太宗时期,李靖更是大放异彩。他担任兵部尚书,率军北击东突厥,于贞观四年(630年)大破突厥军,俘虏颉利可汗,灭亡东突厥,解除了唐朝北方的严重威胁,唐太宗为此大赦天下,庆祝三天。贞观九年(635年),李靖又率军西击吐谷浑,大破其军,使其成为唐朝属国。
李靖不仅战功赫赫,而且在军事理论上也有很高造诣,他根据自己的作战经验,著有《李卫公兵法》等多部军事著作,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李靖为人沉稳厚重,深得唐太宗信任,晚年虽闭门不出,仍被唐太宗视为国家柱石。他与李勣并称"二李",是唐朝最杰出的军事将领之一。因其卓越功绩和崇高声望,李靖被后世神话,成为民间传说中的"托塔李天王"原型之一。
李勣
594年—669年
主要成就
- 辅佐唐朝统一全国
- 参与击灭东突厥、薛延陀
- 率军平定高句丽
- 担任宰相,辅佐三朝君主
人物简介
李勣,原名徐世勣,字懋功,曹州离狐人,唐初名将,与李靖并称"二李"。他早年投身瓦岗军,后随李密降唐,被唐高祖李渊赐姓李,改名为李世勣,唐高宗时为避太宗李世民讳,又改名为李勣。
李勣是唐朝开国功臣之一,在唐朝统一战争中屡立战功,先后参与平定窦建德、王世充、刘黑闼等割据势力,为唐朝统一全国做出了重要贡献。他治军严谨,善待士卒,深得军心,所部战斗力极强。
在对外战争中,李勣同样功勋卓著。他参与了击灭东突厥、薛延陀等战役,为唐朝开拓北疆立下汗马功劳。唐高宗时期,李勣担任辽东道行军大总管,率军出征高句丽,经过数年苦战,最终于公元668年攻克平壤,灭亡高句丽,完成了隋炀帝、唐太宗都未能实现的伟业。
李勣不仅是杰出的军事家,也是优秀的政治家,他历经唐高祖、唐太宗、唐高宗三朝,先后担任司空、太子太师等职,官至宰相,封英国公。他为人沉稳多智,善于审时度势,深受三朝皇帝的信任和器重。唐太宗将他与李靖并列为"帝国双璧",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。李勣去世后,唐高宗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,陪葬昭陵,极尽哀荣。
薛仁贵
614年—683年
主要成就
- 三箭定天山,大破九姓铁勒
- 大败高句丽,经略辽东
- 云州之战击败突厥
- 著有《周易新注本义》
人物简介
薛仁贵,名礼,字仁贵,河东道绛州龙门人,唐朝著名军事家。他出身于官宦世家,但到他这一代家道中落,年轻时曾以种田为业,后在妻子柳氏的鼓励下投军,开始了他传奇的军事生涯。
薛仁贵在贞观末年投军,随唐太宗征讨高句丽时崭露头角。在一次战斗中,他身着白衣,手持戟枪,腰挎双弓,单骑冲阵,所向披靡,受到唐太宗的赏识和提拔。
薛仁贵一生征战数十年,功勋卓著,创造了许多军事奇迹。"三箭定天山"是他最著名的战绩之一:龙朔元年(661年),他率军征讨九姓铁勒,临阵发三箭射杀三人,震慑敌军,使其全部投降,军中唱道:"将军三箭定天山,壮士长歌入汉关"。此外,他还在新城、金山等地大败高句丽军队,为唐朝最终平定高句丽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薛仁贵不仅勇猛善战,而且富有谋略,他在云州之战中,面对突厥大军,先示敌以弱,再突然出击,大败突厥军。他曾一度因大非川之战失利而被贬,但很快又被起用,继续为唐朝镇守边疆。薛仁贵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,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奇英雄,他的"白袍小将"形象深入人心,后世创作了许多关于他的戏曲、小说等文艺作品。
郭子仪
697年—781年
主要成就
- 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统帅
- 收复长安、洛阳等失地
- 击败吐蕃、回纥等外族入侵
- 以年迈之躯维系唐朝安危
人物简介
郭子仪,华州郑县人,唐代中期杰出的军事家、政治家,被封为汾阳郡王。他出身于官宦世家,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,安史之乱爆发前已官至九原太守、朔方节度右兵马使。
唐玄宗天宝十四载(755年),安史之乱爆发,唐朝陷入空前危机。时年58岁的郭子仪被任命为朔方节度使,率军东讨安禄山,在平定叛乱中发挥了关键作用。他收复了云中、马邑等失地,与李光弼等将领协同作战,屡败叛军。
唐肃宗即位后,郭子仪任兵部尚书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成为唐军统帅。他率军收复长安、洛阳两京,为平定安史之乱奠定了基础。安史之乱平定后,郭子仪又多次率军击败吐蕃、回纥等外族入侵,尤其是在广德元年(763年),吐蕃攻陷长安,郭子仪临危受命,仅用数十天就收复长安,稳定了唐朝局势。
郭子仪一生历经唐玄宗、肃宗、代宗、德宗四朝,身系唐朝安危数十年,被唐德宗尊为"尚父"。他不仅军事才能卓越,而且为人宽厚,深谙处世之道,虽手握重兵,却深得朝廷信任,最终得以善终,享年85岁。郭子仪的一生,完美诠释了"功高盖主而主不疑,权倾朝野而臣不忌"的为人处世之道,被后世视为将相楷模。
岳飞
1103年—1142年
主要成就
- 组建"岳家军"抗击金兵
- 收复建康、襄阳等大片失地
- 郾城、颍昌大捷大破金军主力
- 提出"连结河朔"抗金战略
- 著有《岳武穆文集》
人物简介
岳飞,字鹏举,相州汤阴人,南宋时期著名军事家、战略家,抗金名将,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。他出身农家,自幼习武,熟读兵书,胸怀报国之志。
北宋末年,金兵南侵,岳飞投军抗金,因作战勇敢、屡立战功而逐渐崭露头角。南宋建立后,他组建了一支纪律严明、战斗力极强的军队,被称为"岳家军",金军流传着"撼山易,撼岳家军难"的评语,表达了对岳家军的敬畏。
岳飞率领岳家军与金兵进行了数百次战斗,屡战屡胜,收复了建康、襄阳、郑州、洛阳等大片失地。在郾城、颍昌之战中,他大败金军主力,尤其是击败了金国精锐部队"铁浮图"和"拐子马",取得了南宋对金作战的重大胜利。岳飞壮志凌云,一心想"直捣黄龙府,与诸君痛饮耳",迎回被金国掳走的徽、钦二帝。
然而,岳飞的北伐事业遭到了南宋朝廷中主和派的阻挠。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为了与金国议和,以"莫须有"的罪名诬陷岳飞谋反,于1142年将岳飞与其子岳云、部将张宪一同杀害,年仅39岁。岳飞的"精忠报国"精神深受后人敬仰,他的《满江红·怒发冲冠》一词更是千古传诵。宋孝宗时,岳飞得以平反昭雪,追谥"武穆",后又追谥"忠武",封鄂王。
徐达
1332年—1385年
主要成就
- 辅佐朱元璋建立明朝
- 率军攻克元大都,推翻元朝
- 多次北伐,肃清北元残余势力
- 主持修建明长城重要段落
人物简介
徐达,字天德,濠州钟离人,明朝开国军事统帅,开国功臣之首。他出身农家,自幼习武,与朱元璋是同乡,也是朱元璋儿时伙伴。
元末天下大乱,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,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忠诚品格,逐渐成为朱元璋麾下最重要的将领。他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,先后击败了陈友谅、张士诚等割据势力,为明朝统一南方奠定了基础。
1367年,徐达被任命为征虏大将军,与副将常遇春率军北伐,目标直指元朝都城大都。他采取"先取山东,撤其屏蔽;旋师河南,断其羽翼;拔潼关而守之,据其户槛"的战略,稳步推进,于1368年攻克大都,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。此后,他又多次率军北伐,肃清北元残余势力,巩固了明朝的北部边疆。
徐达一生历经大小战役数百次,从未失败,被朱元璋誉为"万里长城"。他不仅军事才能卓越,而且为人谨慎,治军严明,不居功自傲,深得朱元璋信任和将士爱戴。明朝建立后,徐达被封为魏国公,官至太傅、中书右丞相。洪武十八年(1385年),徐达病逝,朱元璋追封他为中山王,配享太庙,肖像入功臣庙,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。徐达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得以善终的开国功臣之一,他的功绩和品德都为后世所称道。